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的方向,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为高校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守正创新、铸魂育人厘清了“路线图”,明确了“方法论”。
当前,在齐鲁师范学院,一场评价改革正悄然构建着育人新生态。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意识形态,坚持有为、能为、善为的工作原则,立足学校实际,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党建引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改革“双轮驱动”,推动教育评价从“指挥棒”升级为“推进器”、从“检测站”转型为“加油站”,为促进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创造了更多新动能。
“夯基垒台”强党建
日前,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公布全省高校“精品党课”“我和我的支部”优秀作品名单,齐鲁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师杨睿主讲的“扣好廉洁从业的‘第一粒扣子’”荣获“精品党课”一等奖。为深化“对标争先”建设,学校的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也屡获佳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全面提高党建工作质量。
针对党建工作存在的缺乏系统性设计、标准不明晰、党建业务“两张皮”等问题,学校建立了可规范操作、可具体执行、可量化考评的“四位一体”党建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了“一核两翼三驱动”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
制定学校《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围绕“二级学院考融合、机关支部考表率、教辅支部考服务”的导向,按照建设方向和职能定位,对二级学院党委、离退休干部党委、机关党支部、教辅党支部实施“四位一体”分类考核,形成一个类别、一个层次对应一套分值设置、一套量化指标的差异化指标体系。
制定学校《机关党支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紧紧围绕机关党建“走在前、作表率”的目标定位,从“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和凝聚师生有力、宣传和服务师生有力”方面,实行“考核组评、服务对象评、师生满意度评”等多元评价模式,着力推动党建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机关党建工作质量。
健全党建责任落实制度。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构建以党委工作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和院(系)级单位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为两翼,以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机关教辅部门党支部为引擎驱动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明确“三级主体”,设计“一个任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细化“两个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纳入“一个体系”(党建考核评价体系),全力保障党建各项工作干有目标、行有方向、落有分量。
“多把尺子”量教师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22年度“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和“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立峰获评“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化学与化工学院辅导员杨睿获评“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学校深入推进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和给一线教书育人的教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希望密切相关。
针对长久以来存在的“唯论文”“唯帽子”等“五唯”痼疾,学校破立并举:
让师德师风成为公认的第一标准。学校明确将师德师风良好作为教师申报职称、晋升岗位等的首要条件,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职称评审评价标准中,单独设置师德和教学工作业绩两项评价指标,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把教学工作业绩摆在突出位置。学校制定教师教学质量量化评价办法,提高教学质量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将教师完成额定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达标,无教学事故、具有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和青年教师导师制考核合格等作为教师申报职称的必要条件。同时,还将教师教学成果获奖、出版教材、建设课程、参加比赛和指导学生参赛等纳入教学学术评价体系,可以与科研学术成果等值使用。
多把尺子量学术业绩。在学术业绩评价方面,学校坚持采取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机制。建立代表性学术成果评价机制,凡能体现出教师本人业绩、贡献的成果均列入评价范围,不将人才称号等作为加分项目,不单一将论文项目作为申报限制条件。同时,在职称评审、岗位竞聘等教师评价中,对不同身份、不同岗位类型的教师分别设置申报条件,设计评价标准。
建立晋升绿色通道,鼓励脱颖而出。学校出台规定,对取得重大创新成果、获得国家青年教师比赛奖励等的教师,可突破学历、任职年限、评审数额等限制,直接申报晋升副教授或教授,为优秀人才特色发展铺设了路径。
“不拘一格”评人才
学校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秦莉参与的高蛋白工作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植物细胞》发表,每年成果转化费用达到300万元;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尚红博,在校期间因家庭经济困难,受到学校爱心资助,始终心怀感恩,毕业后自主创业,专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指导、就业能力提升,每年吸纳近300名毕业生就业,还积极投身捐资助学事业……当前,在学校,“冰冷”的成绩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有活力、更具创造力的青春成长记录。
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随着学生评价改革的深入,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日益巩固。学校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身心和谐、服务社会等7个目标维度,测评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为一个测评周期,在毕业年份对学生各目标维度达成情况进行动态数据分析,了解学生成长发展情况,反向推导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动态调整教育引导方式。
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学校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统一,坚持定性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动态纪实与静态评议测评相结合、民主与集中测评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方式。学校尤其注意提升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态生成测评具体标准、程序等,健全关于学生发展的观察、反馈与改进机制,真正把“成绩单”变成“成长记录”,努力实现以增值评价促进质量提升的目的。
“数字画像”助力学生评价。学校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全过程、全方位客观记录学生的品行和日常表现,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优化各测评指标和参数,建立科学、合理、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测评体系,为走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充分赋能。
(作者:宗美娟 马艳,齐鲁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