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US NEWS

新闻资讯
米靖,王珩安|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历史嬗变与时代趋向
2023-06-15 《现代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米靖,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珩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摘 要: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提升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亦是新时代引领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经历了奠基、初塑、转型、成型四个阶段。从历史实践中汲取经验,转化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功举办所取得的成果,从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保障机制、构建推广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优化拓展中国主导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打造宣介中国职业教育故事的优质品牌四个维度来提升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

文章出处:米靖,王珩安. 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历史嬗变与时代趋向[J].现代教育管理,2023(01):99-107.

国际话语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力度推动国际话语传播守正创新,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求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这一重要理念,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持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打造我国强大的国际话语权,不仅应当聚焦话语体系的构建,更需要强化传播效能的提升,要形成向世界真实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话语能力。全球职业教育发展经验证明,作为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不仅是整体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题中之义,而且是我国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2022年8月,我国政府举办的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是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积极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里程碑,由此形成的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互学互鉴、共建共享、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可持续发展则成为我国今后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引领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国际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根本遵循。为此,本研究尝试深度思考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构建与提升的内在逻辑、演进历程与发展策略,以期助力于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实践效能的持续提升。

一、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战略构想    

(一)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的理论框架

国际话语权这一主题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也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展开激烈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 。我国在进入新时代之后,也将国际话语权视为中国与国际社会开展交流合作的一个创新概念。在各个领域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愈来愈成为国家国际传播、对外交流合作的关键任务。

从话语中发现权力的本质可以追溯到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对话语的研究。福柯的研究超越语言学的边界,从社会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话语,认为话语不仅是一种情感交流、信息传播的载体,更重要的是“话语能够体现出权力的关系” ,并能够塑造社会结构,建构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想要说话的渴望和热情”标志着人们在社会关系中企图彰显自身影响力和主导力的一种愿望 。可以说,话语权是“说话权利和说话权力的统一,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 。说话权利即主体在社会关系中能够进行话语表达的资格与自由,而说话权力体现的是主体通过权威、专业的话语表达,进而能够在社会关系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国际交流合作体系中,一个国家能够讲出掷地有声的话语,并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并能够为国际社会发展贡献智慧的标志。当今时代,国际话语权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进行整体评判的重要标准 ,“有无国际话语权意味着主权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说不说’、‘能不能说好’以及‘说了有没有用’” 。由此,国际话语权本质上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出声音、表达观点、参与国际事务治理以及影响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

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在国际交流合作体系中整体国际话语权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为中国职业教育在全球发展进程中话语表达权利和权力的统一,从过程上来看,它是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从产生到传播,再到对国际社会的理念认知和实践模式产生影响的过程 首先,中国职业教育话语的产生就是要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概念、思想、理论和模式,形成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和质量标准;其次,中国职业教育话语的传播就是要有能力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样态向世界进行阐述,让其他国家以及国际职业教育相关组织能够听到中国职业教育声音;再次,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产生影响,就是职业教育的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中国方案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促进和主导作用。话语产生、话语传播和话语效能,三者之间相互协同,立体地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与内涵。同时,衡量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标准,就在于能否产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是否拥有向世界传播、表达中国职业教育话语的资格,以及中国职业教育话语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力。

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并不是要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中国职业教育话语霸权,而是要“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进而实现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互利共赢。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需求和终极目标。基于此,我们构建起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四个维度:理念引领、制度保障、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第一,“互学互鉴、共建共享”是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基本理念和根本遵循;第二,我国支持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的相关制度为提升话语权带来了重要保障,如“一带一路”倡议等;第三,基于话语权的概念框架,提升优质话语的生产能力、合理加快职业教育话语的国际传播、拓展渠道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提升话语权的重要理论基础;第四,我国创新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打造“鲁班工坊”、加快发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等重大战略,有效推进向世界贡献中国职业教育成果和智慧的进程。同时,这四个维度协同作用、相互促进,将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成果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由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提升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理论框架。(见图1)

640.png

(二)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时代价值

已有研究普遍聚焦于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以及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职业教育话语权不仅表征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而且体现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理念、顶层设计、校企合作模式、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工匠精神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

第一,丰富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体系。职业教育国际化不只体现为境外办学、标准推广、项目引领等实践方式,还应包含职业教育的本土理念、创新模式、发展方向、制度设计、评价体系、推介方式和国际效能等多种要素。国际话语权自身是一个复杂系统,它能够有效地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从更加综合的角度来表征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能力。因此,引入国际话语权这一概念,实质是整合已有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中的各关注点,形成以国际话语权为基础的理论框架。

第二,对接国际职业教育话语和标准体系,引领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标签,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市场化的自由经济模式、日本政府主导的“产学官”模式、澳大利亚培训包制度、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等。尤其是“双元制”这一标签让德国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我国目前也进行了较多的本土探索,形成如“鲁班工坊”等国际职业教育品牌。在这些概念或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融入和完善世界职业教育体系,而且还能够强化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作用,引领世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第三,推进职业教育更加精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合作平台的建设进程中,中国职业教育承载着加深国际产能合作、为沿线国家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提升中国职业教育话语权,能够将优质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传向世界,助力合作国家培养大量的本土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国际社会的产能提升,持续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历史嬗变   

基于理论视角,话语权提升需要从话语产生、话语传播和话语效能三个维度入手进行剖析。然而,话语权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决定了提升话语权的路径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生成的。因此,要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就“不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加以阐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进程。回顾这一过程,有助于明确继承之所在和发展之方向,为提出适合新时代需求的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奠定基础。

(一)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奠基阶段(1978—1995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自主性的职业教育话语,但缺少与国际开展交流合作的机会和平台,故并未生成国际话语权。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各行业都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此时的职业教育水平不足、模式落后,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遑论职业教育“走出去”。因此,为加速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我国学习和借鉴别国,引入国外的先进模式,探索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中国路径。从本质上来看,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始终以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无论是本土特色还是创新路径,都建立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之上。引入国外先进模式提升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这一阶段,实质上是我国吸收融合转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重要时期,可以称之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奠基阶段。学习别国经验,引入国外模式,本质上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由于缺少自身成熟的话语体系,欠缺向国际社会宣介我国职业教育话语的资格,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奠基阶段主要呈现出以下两大特点。

第一,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体现为“引进来”。通过吸纳国外优质经验,加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这是改革开放之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思路。从实践来看,这个思路一直影响至今。最初,我国与德国培训协会等机构进行合作办学,在合作过程中,德国职业教育模式逐步成为我国学习、借鉴的典范,尤其是享誉全球的“双元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尝试效仿“双元制”模式。1990年,我国与世界银行签订了《中国职业教育基础项目贷款协定》;1994年,我国与德国签署职业教育合作协议。这些合作方式主要以引入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实现合作办学为主。总体而言,中国职业教育在这个时期并不存在国际话语权。

第二,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线。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高质量也是话语权构建的基础。“正是因话语质量的区分,方决定了话语的学术价值和话语权的大小。”“引进来”的目的正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我国的政策、实践也着重关注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以及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政策,都为我国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指导。

(二)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初塑阶段(1996—2011年)

199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使职业教育发展具备更加权威、专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与此同时,我国在学习国外先进模式的基础上,也进一步意识到中国职业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中国化的职业教育不能只是照搬国外模式,而是要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话语体系。这一时期,我国开始进一步建立和国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机制,逐步探索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道路,持续提升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2008年教育概览》显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在OECD成员国和伙伴国中排名为8/37,国际竞争力已经相对较强 ,虽然尚未提出明确的话语权概念,但也已经初步具备了话语权意识,开启了塑造、构建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进程。初塑阶段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中国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不断完善。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出台与实施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法律保障。此后,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文件也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特色构建以及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引导和支撑,尤其是在形成我国职业教育独特话语和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这两方面,有了较为权威的制度保障。

第二,职业教育走中国特色道路的意识不断觉醒。借鉴国外经验确实有效提升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也为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话语也在持续生成。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战略性政策文本中被固化的“‘双师型’教师”和“‘双证书’制度”等话语,既是借鉴别国经验的成果,也是本土实践的成果,带有清晰的中国特色。

第三,开始探索“走出去”的国际化道路。我国职业教育日益更加主动、自觉融入世界职业教育体系,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探索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道路。一方面,我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更加深入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例如2000年与欧盟合作开展“工业职业教育”培训项目,2002年与澳大利亚合作开展“中澳(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等,不仅引入了国外先进模式,而且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的本土职业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我国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不再局限于引入国外先进模式,也开始探索外派师生交流学习等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道路,实质上也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开始持续走到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心。

(三)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转型阶段(2012—2015年)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标志着我国对外交流合作的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社会治理、开展对外合作交流的终极目标和根本遵循。这对我国构建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职业教育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不仅仅是要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发声,更重要的是要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通过互学互鉴,形成国与国之间职业教育协同并进、互利共赢的格局。在这个话语权转型的重要阶段,我国提升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实践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核心价值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将坚定不移致力于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作为中国国际交往的基本目标。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意味着提升话语权不是要强势发声,形成话语霸权,而是要主动融入国际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与世界各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并通过向世界宣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优质实践、理念与模式,帮助世界各国共同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中国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我国于2015年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一带一路”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促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向世界贡献中国职业教育智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为我国职业教育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例如“一带一路”40多个沿线国家的100多所孔子学院,都开设了“中文+职业技能”项目与课程,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相关行业领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力量 。这种协同并进、共同发展的模式,也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对于提升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成型阶段(2016年至今)

2016年,我国首个职业教育“鲁班工坊”在泰国正式成立。这是我国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的实质性、深入的职业教育合作,搭建起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创新平台,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从引进国外模式到输出中国模式的重要里程碑和分界线。自2016年以来,我国基于“鲁班工坊”建设,不断探索构建高质量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打造优质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全面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鲁班工坊”所在国持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水平和培育能力。中国职业教育在世界职业教育体系中愈来愈占据重要地位,中国职业教育话语在国际社会中愈来愈掷地有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也逐步迈向成熟,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大大提升了中国话语权。这一历史阶段的职业教育话语权提升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创建优质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通过“鲁班工坊”等优质职业教育国际品牌,能够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方案、讲述中国故事。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在19个国家建成了20个“鲁班工坊”,将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标准、先进设备和技术规则等向世界各国分享。“鲁班工坊”已经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国际产能合作、为世界各国输送中国经验、支撑各国发展的重要品牌,在中外人文交流和互利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关键作用。

第二,构建优质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话语,例如“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等优质品牌以及中国特色学徒制、产教城融合等概念和模式。部分话语在世界范围内掷地有声,成为向世界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经验,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基础。

第三,积极打造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主动融入国际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以及同期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并倡议筹备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成功搭建了“会、盟、赛、展”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进而向世界彰显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实力,表达了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也展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标准和模式。一系列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让世界的眼光聚焦到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有效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时代趋向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话语权的构建与提升方式都拥有独特的历史烙印。我们从历史实践中透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同时也将这些经验与当前新的历史契机结合起来,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持续探索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提升的路径。

(一)制度支撑:健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保障机制

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是历史实践的成果,随着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迎来了更加良好的提升契机。话语权的提升首先需要优质的顶层设计来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和权威性的保障,即所谓“政策法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制度在引导和推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与契合时代需求的顶层设计密切相关。因此,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的保障机制,是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的重要路径。

第一,细化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成为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最终目的和根本遵循。因此,保障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将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类型属性,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制度设计中,进一步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将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走出去”的理念结合在一起,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不断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为国际提供技术服务的制度框架,倡导我国职业教育主动为国际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从语言、文化、经济、技术等多层面立体构建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由于职业教育自身的类型特征,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并不只是教育领域的问题,实质上是所涉及的国与国之间多个领域有效对接的问题。只有在语言互通、文化互融、经济互促、技术互渗等维度共同发力,才能够建构完整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第三,专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与世界各国的产能合作。要“积极推动应用型本科、职业院校配合我国企业‘走出去’”,并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和企业“携手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产能输出,带动世界各国本土的产业转型与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世界各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扩大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而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二)标准互融: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强国,是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基础工程。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本质上取决于该国职业教育的质量。我国之所以在历史实践中积极学习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因为德国“双元制”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他人及其实践学习,若无自身的实践学习是行不通的。” 在学习德国先进模式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形成中国权威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建成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强国,进而保障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社会中持续享有较高的话语权。

第一,积极向国际职业教育组织中输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打造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不断探索融入国际职业教育组织、国际经济组织的渠道,与已有的国际权威标准(例如OECD教育评价指标)进行对接互融,进而彰显中国职业教育的标准特点,这也成为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第二,主动向世界各国展示并应用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发布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将职业教育定位于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了中国职业教育模式,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结合在一起,通过向世界表达中国职业教育模式,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中国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例如“鲁班工坊”),更是为中国职业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声誉,成为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第三,创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品牌、职业教育故事等,都是彰显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基础。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分挖掘和阐释半工半读、“双师型”教师、“鲁班工坊”、中国特色学徒制、工匠之师、产教城融合等话语,推广已有的优质职业教育话语,向世界贡献中国职业教育智慧;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和总结创新性、特色化的中国职业教育话语,确保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社会中持续“有话可讲”并能不断生成话语。

(三)平台建设:优化拓展中国主导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

国际话语权体现在国际社会关系中,是在实践中逐步生成的。要想提升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必须在实践中积极参与、主动搭建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深化与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我国主动建设“鲁班工坊”、举办职业教育大会,其实就是在搭建以中国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

第一,依托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深化“会、盟、赛、展”的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我国政府成功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专家深入探讨职业教育发展的优质模式,在我国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了积极分享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主动促进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格局。同期举办的“盟、赛、展”等活动也为世界各国展示本国职业教育形象提供了优质平台。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发布了创设国际职业教育大奖的倡议,形成了《天津倡议》,向世界呼吁协同并进,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并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借助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果,进一步深化“会、盟、赛、展”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平台,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向世界持续讲好中国职业教育故事,向世界发出更多的中国职业教育声音。

第二,打造职业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平台。依托持续性的职业教育大会以及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达到有效传播中国职业教育理念、表达中国职业教育话语的目的。同时,我国要致力于创办权威的职业教育国际学术期刊,充分吸纳国外学者的职业教育学术观点,通过主导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第三,对外建设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鲁班工坊”目前已在19个国家生根发芽,“鲁班工坊”的建设与发展,其实也是在合作国家建设了实体化的职业教育基地,便于更好地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在当今时代,我国大力倡导“中文+职业技能”的教育模式,通过建设推广中心,形成实体化的职业教育基地,以线下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为拓展职业教育实质性的国际交流合作打造优质的平台。

(四)品牌输出:打造宣介中国职业教育故事的优质品牌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双元制”本身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标签或品牌。我国的“鲁班工坊”在对外推广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持续打造优质的职业教育品牌,能够让世界更加清晰地听到中国职业教育声音,更加具体地了解中国职业教育模式,也能够让中国职业教育通过品牌项目的形式实现包装与推广,进一步扩大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我国职业教育也要更加重视品牌建设与品牌输出,向世界讲好中国职业教育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

第一,生成职业教育自信。“自信心是本土职业教育能走出去、在外有所作为并获得美誉度的前提。”我们必须坚信,我国的职业教育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优质的模式,也能够为其他国家带来参考,正如德国“双元制”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经验。因此,必须基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抓住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特色与创新,总结适合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以特提质、以新培优。

第二,持续打造“鲁班工坊”等优质国际品牌。优质的品牌是讲好中国职业教育故事的基础,也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关键。“鲁班工坊”等优质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彰显了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成果,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符号,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我们需要进一步将“鲁班工坊”等优质的国际职业教育品牌继续做大做强,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传播力度。仅仅拥有优质的职业教育品牌和职业教育模式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大推广优质品牌和模式的力度。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并持续打造创新的、中国主场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拓展宣介中国职业教育品牌的渠道,加大国际传播力度,让世界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特色的优质职业教育品牌。